为深入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积极落实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战略部署,加快新闻传播学科的双一流建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精心策划并推出了“为新”系列学术活动。“为新”二字,取自鲁迅先生“北大是常为新的”之意,寓意着学院在学术探索上永葆创新活力,同时,“新”可理解为北大新传学科的简称,“为新”也意指以北大新传学科发展为宗旨。
2025年10月27日至29日,由北京大学宝成海峡两岸青年发展基金特别支持的“为新工作坊”第二期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胡翼青教授应邀担任主讲嘉宾,围绕“人类思想史中的反媒介传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及其社会后果”以及“媒介本体论对传播学意味着什么”三大主题,展开了为期三天的深度学术分享。三场讲座分别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副院长陈开和教授、副院长王维佳教授主持。

胡翼青教授与学院师生合影
首讲:溯源反媒介传统,重思媒介本质
10月27日,首场讲座《人类思想史中的反媒介传统》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102室拉开帷幕。胡翼青教授从欧洲形而上学传统、基督教传统、现代哲学等多维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反媒介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中的演变脉络。他开篇即引导听众重思媒介的本质,引入康德“悬设”概念,指出媒介具身且无形无相的特征,强调传播学研究需从关注“媒介物”转向探索“媒介”本身的本体论意涵。
胡翼青教授深刻剖析了根植于中西方思想史中的反媒介基因。在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源头,到基督教传统、招魂术传统,媒介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被嫌弃”的境地;在中国,“心有灵犀一点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观念也暗含了对媒介的不信任。现代哲学中,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认识论转向、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局限的批判,均延续了对中介的怀疑。
随着现象学与新物质主义的发展,物的地位得以重新发现,推动了媒介本体论的兴起。胡翼青教授指出,媒介本体论主张“媒介之外,别无他物”,打破了主客二元对立,将物、人、世界、技术均置于媒介所建构的关系网络中。然而,在当今平台世界中,媒介的类主体性与类行动性日益凸显,社会行为日益表现为数据匹配,引发了新一轮对媒介潜能的担忧,形成了因高度重视媒介而生的、更为纠结的当代反媒介思潮。
互动环节,胡翼青教授就口语是否为媒介、如何理解《对空言说》中的身体媒介观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强调媒介研究应视媒介为认识论视角或方法,推动学科理论化转型。

胡翼青教授讲座现场
次讲:解析生成式AI,洞察社会后果
10月28日,第二场讲座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及其社会后果》。胡翼青教授从历史维度梳理了技术发展从“工具—机器—自动化”的三大阶段,以及计算机与互联网两条线索如何为生成式AI奠定基础,并强调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
在阐述现状时,胡教授类比人类语言习得,解释了语言大模型的底层原理,即通过编码建立深层语法结构(如王选院士的“748工程”),以及通过机器学习注入语用经验(如GPT系列的迭代)。
基于历史与理论的剖析,胡教授揭示了生成式AI带来的多重社会后果:不仅是教育、劳动力、专业领域的危机和深度伪造等直接挑战,更深层次地在于其对媒介、社会乃至人的多样性的解构。他提出,在AI这一“非人”数字装置面前,人类既探究其机理,也通过它反观自身。面对挑战,他呼吁应超越“中人”,努力成为站在“非人”肩膀上的“巨人”。

胡翼青教授讲座现场
在回应学生提问时,胡翼青教授鼓励青年研究者保持对“神秘媒介装置”的好奇,同时建议研究应“两条腿走路”,兼顾理论探索与经验研究。

胡翼青教授讲座现场
收官:聚焦媒介本体论,重塑学科根基
10月29日,系列讲座的收官之作《媒介本体论对传播学意味着什么》如期举行。面对生成式AI引发的认知危机及传统传播学理论框架的挑战,胡翼青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重提本体论对于传播学在数字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他批判了长期主导学界的美国功能主义范式,强调传播学必须回归对“媒介是什么”“传播如何构成人的存在方式”等元理论问题的追问。

胡翼青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系统梳理了媒介本体论的三条核心思想路径:“媒介即世界”(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媒介是世界的构成性条件)、“媒介与人的共生”(借鉴斯蒂格勒,技术内在于人性)以及“媒介即揣测”(借鉴德国文档学,通过逻辑推演逼近媒介组织符号世界的本质)。
胡翼青教授强调,媒介本体论研究将推动传播学走向深层次的范式革命,但也面临着路径依赖、知识体系碎片化、跨学科储备不足等挑战。他寄语青年学者深耕经典,拓宽视野,在理论交锋中把握话语权。
讲座尾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刚教授作总结发言。他强调,传播学在发展应用研究的同时,亟需夯实理论基础,“没有基础就没有根”。重新追问传播的元理论问题,关乎学科在技术变革时代的立足之本与发展前景。陈刚教授特别感谢胡翼青教授带来的精彩系列讲座,并代表学院向其颁发感谢状。

陈刚院长代表学院为胡翼青教授颁发感谢状
本次“为新工作坊”三场讲座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呼应,形成了一条从历史回溯、现实观照到理论建构的清晰逻辑脉络,系统梳理了人类思想史中的反媒介传统,深入解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深刻探讨了媒介本体论对于重构传播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价值。系列讲座为师生提供了理解技术与媒介关系的多重视角,激发了对于传播学元理论的深入思考,有效增强了学院学术氛围,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未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深耕“为新”理念,立足学术前沿,邀请更多领域专家开展高水平交流,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向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不断迈进。